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崛起的现代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一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有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要解决好乡村振兴、农村富裕、缩小城乡差别,形成“双循环”格局。
过去40年改革开放发展,国家高度重视科研创新,研发费从1990年占GDP的0.2%,经过这几十年,到现在已经占整个国家GDP总量的2.4%,比重上升了10倍。同时,我国的GDP总量已经从1990年GDP的3万亿元,现在变成了110万亿元,涨了30多倍,现在中国的研发总量居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科学技术进步、研发费大幅上升应该说是一个重大成就,也取得许多科研成果,去年达到6%左右,发达国家、G20国家用于基础开发原始创新开发占20%,中国式现代化就要补上这一块短板,核心环节和高级环节的研发费占整个中国研发总量可能达到20%以上,也就是达到现在G20国家发达国家研发费投入的比重。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我们一直推崇的目标。但为什么实际上我们的生产力体系、科研创新体系的转化率始终不高,主要原因就是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没有产生具体的效益,没有一个制度,搞了很多很多的孵化器、科创中心、科技园区,都希望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缺少真正地能转化的体系。近年来,我国推出科创板,各种私募基金和风投基金已经形成接力棒,开始往这个方向运转。
相信今后十几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科研创新的投入比重上,在大力堤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上下功夫,使得我们形成完善的良性循环的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解决好乡村振兴、农村富裕,缩小城乡差别。我国东南地区乡镇比西北地区发展的要好得多,城乡差距也比较小。曾经八九十年代农民搞乡镇企业,觉得乡镇企业是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多、差散小。后来,乡镇企业在新世纪以来几乎都关了。八九十年代,各个地区在经委下边都有一个乡镇企业局,现在我可以说31个省区市乡镇企业局都没了。留在农村里面的农民怎样搞农业以外的工业、服务业呢?浙江人给了我们一个共同富裕的启示。在浙江县以下村社、乡镇,你会发现几乎每一个村里边,农户有自己一栋楼,一楼是个小的作坊式的加工厂,二楼是主人卧房,三楼是小孩住的,4楼以上就是有外来的民工住,中西部地区至少有五六十万的农民,他不是到宁波、杭州、温州的城市里打工,而是在浙江的农村、农户家里打工,同样是在干工业的事,但是他住在农民家里,一户雇3-5名外地民工,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发展自己第一产业的产品,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村村通,一个电话,城里边的物流公司和快递就来把货带走,两天就能运到全国各地。互联网与农业结合,变成了农村的“1+2+3”。即,农产品是第一产业,农产品深加工是第二产业,出来的产品销售是第三产业。这就是农村的共同富裕很重要的一个板块,也就是让农业整个发展转化为既有农业、工业,又有服务业,但这个采加销要因地制宜,不是让农民在农村里面去搞城市的工业,也不是去搞城市的百业千行的服务业,而是基于农业搞采加销一体化的新型农业合作。
中国式现代化的农村,就该是“1+2+3”的,这种因地制宜的分类发展的模式,附加值更高,从这个意义上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它不会破坏农村的山山水水,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变成资源消耗地。
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是“双循环”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中国的开放不会收窄,今后的开放是更宽领域的开放,地区开放将从沿海开放为主、沿海开放先行,再从沿海梯度转移到中部、西部,转变为东西南北中同步开发。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发,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一起开放。工业、商业和金融业,服务贸易还有教育、卫生、文化、数字经济全方位同步地开放,使我们国家的开放环境越来越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
一定要明白“一带一路”不简单地是说跟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投资等各种各样紧密的资源互补的、合作的关系。它本质上是改变300年来欧美主导的海权文明世界,把它变回到陆权文明再加上海权文明,双管齐下。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