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生标准化栽培技术 | 崔 贤,张思斌,张树胜,杨同荣,孙华兰,唐新礼 |
| 花生作为我市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之一,年出口一直稳定在2万吨左右,但近几年来,由于受国际市场技术壁垒的影响,出口形势在高低震荡间来回波动,既影响了农民的直接利益,也导致了加工企业效益下降。因此,必须加快花生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确保花生产品的质量,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结合国际市场上对花生质量的要求,通过2年的试验、示范,初步总结出配套的花生标准化栽培技术要点。
1 建立专用花生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我市农民种植花生的传统技术优势,统筹规划,实行区域化布局,建设了出口花生、彩色花生、鲜食花生及花生良种繁育4个基地。
2 实行测土平衡施肥
长期以来,在花生生产中,农民重视氮磷肥的投入,而忽视对有机肥、钾肥的施用,因而导致土壤有机质及钾素含量的下降。2002年对全市2.2万公顷花生地土壤化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仅达到0.6毫克/公斤、49.3毫克/公斤。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性;钾素亏缺导致土壤中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衡,二者成为影响花生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为此,必须实施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测土平衡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现状、花生产量水平、荚果需肥要求以及肥料实际的利用率,每公顷增施有机肥4.5万公斤,硫酸钾225 ~ 300公斤,这样既能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又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花生产量增加、质量提高的双重目的。在施肥种类上,由于磷酸二氢钾有效养分含量高、当季利用率高、且肥效长利于壮苗,可用磷酸二氢钾替代单质磷钾肥,一般每公顷施90%磷酸二氢钾100 ~ 120公斤,氮肥450 ~ 500公斤,并在播种时一次施足。
3 应用足墒浅播技术
据测试,幼苗出土最适宜的土壤水分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 ~ 70%,低于40%则出苗缓慢且不齐,有“落干”的危险,因此,在应用花生浅播技术时必须足墒,若土壤含水量达不到要求时,应该在适期内造墒或雨后抢墒播种。花生生产中若播种过深(8 ~ 10厘米),不仅消耗了养分,而且第一对侧枝和基部节位出土很少。浅播种植花生能使幼苗生长势强,促进基部节位和第一、二对侧枝出土。试验证明,浅播(4 ~ 5厘米)比深播(8 ~ 10厘米)单株结果多3.7个,第一、二对侧枝结果多2.4个,结果率提高19.4%,基部节位结果提高21.8%,双仁果率提高12.8%,饱果率提高12.4%。
4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应选直立型且具有优质、高产、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花生品种,如文91-18、丰花3号、花育17、19等。直立型花生双仁果率高,结果集中,适宜密植高产栽培,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而且直立型花生品种入土半径少。因此,株距可缩小到15厘米左右,即每公顷墩数可达到15万,比目前田间种植密度可增加4万墩/公顷左右。
播前10天左右剥种,剥前晒种果2 ~ 3天,可提高种子活力和消灭部分病菌。为确保苗全苗壮,用生根粉6号15克/公顷或EM原露4.5升/公顷浸种4小时,然后播种。
5 规范垄距 采用地膜覆盖
以扶垄盖膜播种双行为好,垄距80 ~ 85厘米,垄高10厘米,垄面宽50 ~ 60厘米,垄上小行距35 ~ 4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2粒种子,花生播行至垄面边缘要留出10厘米,以利下针结果。地膜选用厚度0.004 ~ 0.005毫米的乙草胺+扑草净除草膜,除草效果理想。
6 采用机械播种技术
采用农机农艺相结合,能把花生标准化栽培配套技术全面应用于生产。机械播种把花生起垄、足墒、浅播、集中施肥、合理密植、喷药、严格覆膜、顺垄压土等栽培技术一次性完成,既保证了质量,又提高了效率。据试验采用机械一次性播种的,实收株数可比常规方法多2.6万株/公顷,增产784公斤/公顷,增产20%,单株结果多1.2个,双仁果率提高1.9%,饱果率提高12.1%。
7 及时防治病虫害
花生标准化生产防治病虫害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防治地下害虫用48%的乐斯本乳油每公顷
3 000毫升,与细沙300公斤拌匀撒施在播种沟内;每公顷用30公斤无毒高脂膜或37.5公斤农乐1号生物制品拌种防治根结线虫病;棉铃虫用25%的灭幼脲675毫升/公顷喷雾防治。叶斑病用800倍75%的百菌清或50%的多菌灵喷雾防治;用1 000倍50%的消菌灵药液拌种防治青枯病。
8 防止徒长,及时收获
花生在下针后期至结荚前期株高达40厘米时,易徒长消耗养分。为此,可采用人工摘掉花生主茎和主要侧枝的生长点,达到防止徒长、利于生殖生长的目的。也可在株高40厘米时,每公顷用壮饱安可湿性粉剂300克对水450 ~ 600公斤喷洒叶面。
当主茎还剩4 ~ 6片复叶时,或者群体大多数果皮发青、内果皮发黑时应及时收获,采收过早影响产量,过晚则出现芽果和伏果,导致质量下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