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是我省老笋区,近几年在芦笋生产方面推广抗病、优质高产品种,改变传统作法,在育苗、定植、施肥等管理上进行探索,实现配套技术的革新,形成了芦笋早期丰产栽培技术。
1 育苗——改露地晚播为阳畦早播育苗
我县传统育苗是在6 ~ 7月份露地育苗秋后定植,第3年开始采笋。推广巨大新泽西和阿波罗2个新品种后,改为早春(3月 ~ 4月初)保护地育苗,实现当年育苗、当年定植,第2年可少量采笋。这种做法,可缩短育苗期20天,提前定植,延长养分积累期,提前1年采笋,增产20%以上。
1.1 育苗地选择。育苗地选土质疏松、土壤肥沃、透气性好的壤土或沙质壤土。施足基肥,深翻整地做长15米、宽1.2米的畦,畦高0.2米。
1.2 浸种催芽。芦笋种子皮厚坚硬,播前必须先催芽。用清水漂去秕种和虫蛀种子,捞出洗净,用50%的多菌灵300倍液浸泡12小时,消毒后用30 ℃温水浸泡2 ~ 3天,每天换水并搅拌。种子充分吸水后,置于25 ℃ ~ 28 ℃的室温下催芽,每天用清水淘洗1次,有10%左右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1.3 播种覆膜。一般在3月中旬进行,有条件的也可设立风障。播前将阳畦灌足水,按株行距10厘米划线,将催芽的种子单粒点播在方格中央,覆过筛细土2厘米。播后搭建小拱棚,覆盖塑料薄膜。
1.4 防治虫草。幼苗期主要害虫为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用40%辛硫磷拌土防治。苗出齐后要及时除治杂草,每100平方米追施复合肥或尿素5公斤。
2 定植——改大苗不带土定植为小苗带土分级定向定植
传统定植一般在秋后或翌年春大苗定植,经过几年摸索,采用早春阳畦播种可在5月中下旬定植,苗龄50天左右。起苗时带土块定植前把大小苗按级分开,定向定植。
2.1 施肥整地。定植沟1.8 ~ 2米,沟深0.5米,沟宽0.3 ~ 0.4米。亩施有机肥3 ~ 5立方米、复合肥50公斤、棉饼25公斤。
2.2 选苗分级。起苗时带土坨可避免过分伤根,定植前把大小苗按级分开,对单株发育和后期产量十分有利。根数在10条以下为小苗,10条以上为中苗,15条以上为大苗。
2.3 定向定植。为了让芦笋年新芽群的生长方向与定植沟方向一致,第1根长出的地上茎方向一定要一致,按株距30厘米定植。务必做到当天起苗、当天定植,以免影响成活。
3 施肥——改1年1次施肥为1年3次施肥
传统施肥为春季施1次肥,粗放式管理。现在推广的是“三肥、三水”式技术,产量可提高30%以上。
3.1 催芽肥。春季培土前,亩用优质腐熟的农家肥1 000公斤、磷钾复合肥25公斤,混合均匀,施于芦笋鳞芽群30厘米处,浇足水。
3.2 复壮肥。亩施有机肥3 000公斤、磷钾复合肥25公斤,撒于垄间,将土肥混合均匀,灌1次大水。
3.3 秋季肥。在秋季营养生长盛期,亩追施复合肥或尿素10公斤,浇1次水。
4 采笋——改露地采笋为保护性采笋留母茎
采笋前15 ~ 20天培土成垄,培土高20 ~ 80厘米,可保持笋质良好。采笋始期在3月底4月初。定植后第2年一般采笋20天左右,亩产量可达50 ~ 100公斤;第3年可采笋40天左右,亩产量达到350 ~ 400公斤。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笋产量渐高,一般可采笋12 ~ 15年。
近几年我们在绿笋产区,采用保护地栽培,收到了一定成效。2月中旬搭建拱棚提高地温,同在3月中上旬采笋,提早15 ~ 20天供应市场。
对于弱笋或初采笋植株,采用留母茎取笋,可使其1 ~ 2个地上茎长出地面,利用其制造的养分供应其它嫩茎,进而达到高产目的。1 ~ 2年生白笋留3 ~ 5株,绿笋可留1 ~ 2株。此法亩可增加产量50 ~ 100公斤。
5 防治——改单一用药为综合防治
为害芦笋的病害主要有茎枯病、褐斑病、立枯病等,最易发的是茎枯病。以往只是喷药治病,现在改为综合防治的方法,即雨季到来之前,追施磷钾肥(催笋肥、复壮肥);嫩茎长到15厘米时,隔7 ~ 10天喷施1次30%多菌灵4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发病初期喷施百菌清600 ~ 800倍液。雨季注意排水,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