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室(实验站)概况
实验站现有人员36人,其中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11人,助理研究员11人,博士7人,硕士11人,在职在读博士1人,河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河北省“双十双百双千”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2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人,第三层次1人。实验站拥有实验室面积2142 m2,分为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实验室、作物抗逆分子机制实验室、作物品质综合分析室和辅助设备区四个功能区。拥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占地1200余亩的野外试验基地“堤上试验站”。试验站拥有设备台数176台(套), 仪器设备总值1626.3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60台(件),总值达到1470.9万元。
二、主要成效 (见表1-表6)
(一)发展定位与学科建设
1.发展定位
按照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的重点方向与研究内容,本实验站的发展定位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综合运用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生态学、作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技术及原理,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获取作物栽培的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②围绕本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开展黄淮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③构建本学科领域学术交流的平台及人才培养基地。
2011-2015年期间,实验站承担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17项,其中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粮丰工程课题3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2项。承担河北省科研项目22项,其中主持了河北省科技支撑课题8项,河北省渤海粮仓建设专项课题 10项。
2.学科建设
根据实验站发展定位,制定了本实验站学科建设方案,形成了作物生理生态、水肥一体化、农业机械化三个学科方向,开展了作物资源高效利用生理机制研究、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模式研发与应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研究。每个学科方向培养了具有科研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科研经费充足,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科技资源配置合理,从而为实验站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产出贡献与效用影响
1.获奖成果(国家、省部级)
2011-2015年期间,“华北农田主要病虫草害的生物合理性低剂量化学防治技术与示范”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单位),“华北灌溉农田减蒸降耗增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他省级奖励10项。
2.论文、标准、著作等知识产权
2011-2015年期间,发表国内外科技学术论文84篇,其中SCI收录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2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主编和参编著作4部;制定地方标准5项。
3.科企合作与技术培训
实验室坚持与企业保持密切合作的态度,长期与相关企业,如中友机电、农哈哈机械、金博士种业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技术培训、产品研发、技术转让等相关服务,显著提高了企业收益。其中,“一种秸秆粉碎清理免耕精量播种机”专利技术使用权转让给中友机电,转让费30万元。
(三)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
1.学术带头人
实验站站长由作物耕作栽培研究室主任贾秀领研究员担任,主要从事冬小麦生理生态及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主持国家及省级课题9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多篇,获科技成果奖励7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得“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人才”荣誉称号,同时也是“河北省农业专家咨询团”和“河北科技110专家服务团”小麦栽培专家。站长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河北省作物栽培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科学道德,能够很好地团结和凝聚团队,在实验站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2.团队建设
实验站人员达到36人,其中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11人、助理研究员10人。博士6人、硕士11人,在职在读博士1人。河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河北省“双十双百双千”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2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2人、三层次1人。实验站固定人员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45岁以下年富力强的人员18人,占到总人数的50%。学术骨干能胜任各项科研和监测任务,而且是代表性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例如,“作物气栓塞和脱落酸对气孔运动调控及与水分高效利用关系研究”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的第一、第二完成人为观测站站长贾秀领研究员及观测站骨干郭秀林研究员;“河北省棉花生态地质地球化学比配与优质施肥技术应用”三等奖的主要完成人林永增。
3.人才培养
实验站制定了引进和培养人才方案,按照依托单位《5168cc银河官网娱研究团队带头人后备人选选聘办法》和《5168cc银河官网娱关于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办法》进行选拔并给予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2011-2015年,6人晋升研究员,5人晋升副研究员,4人晋升助理研究员,培养博士1人,博士后1人。实验站40岁以下青年骨干承担了主要的科研和监测任务,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例如吕丽华博士承担7项研究课题,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等。有关专家赴宁晋、馆陶、高邑、正定等县乡村的种植合作社及综合示范基地开展田间管理技术现场指导与咨询服务活动。2011-2015年间,累计为合作社培养技术骨干10-20人,举办技术培训40场次,直接培训农民10000人次左右,发放技术资料3万份。
(四)资源共享与运行状态
1.共享平台建设
本观测实验站所有科研设施、仪器设备实现共享,共享方法以5168cc银河官网娱粮油作物研究所《科研管理办法》中第八章《公共实验室管理办法》为主要依据,对本观测站及本学科群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并制定出优惠共享的具体实施细则。实验站建立了科研材料、数据、信息、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例如观测站每年获取的土壤养分、水分、气象、耗水量等基础科研材料和数据在本所内已经全部实现共享,共享程度高。
2.开放课题设置
实验站根据已有的研究任务与研究方向设置了相关开放课题。2011-2015年间,共设置开放课题5项,合计经费25万元,年均经费5.0万元。
3.运行状态
观测实验站建立了人员培训和学术交流制度:一是观测站内交流:每年年底组织观测站内有关各研究方向骨干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1次。二是学科群内交流:邀请了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对本实验站的工作进行检查与指导4次;吕丽华博士申请并承担学科群开放课题1项。三是加强了与国际相关科研机构的互访、交流与合作,强化了实验站的开放程度。目前实验室固定人员每年有近20人次参加国内的相关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实验站对土壤、水分、养分、气象、作物生理生态指标等数据资料进行常年监测,累计高达几千组数据,并且这些数据在所内已经实现共享。5168cc银河官网娱定期组织专家服务团通过电视台、网络、报纸、科技下乡等形式对农户进行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了先进科学技术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研发条件与制度文化
1.实验条件
实验站拥有实验室面积2142m2,分为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实验室、作物抗逆分子机制实验室、作物品质综合分析室和辅助设备区四个功能区。拥有仪器设备110台套,总价值1471万元,人工气候室120m2。实验站位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占地1200余亩的野外试验基地“堤上试验站”,配套有综合楼、餐厅、作业室、晾场等设施,为开展科学研究及新技术示范展示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支撑。设备台数176台(套), 仪器设备总值1626.3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60台(件),总值达到1470.9万元。实验站的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除满足本站的科研任务,通过共享平台进行开放,大大提高了使用率,其中较大型仪器设备每年使用率达到70%以上。
2.运行管理
2011-2015年,本实验站依托单位5168cc银河官网娱在科研基础设施、仪器设备购置及实验人员配备方面给予了充分支持和保障,并制定了《农业部华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章程》。观测实验站实行站务委员会制度,由5168cc银河官网娱科研管理部门、粮油作物研究所领导及科研管理部门、各研究单元学科带头人组成观测站站务委员会,对科学观测站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及组织管理等工作进行商讨及督导。实验站按照学科群的要求,每年认真撰写总结材料并及时填写上报实验站年报。
3.科研环境建设
实验站通过宣传本实验站的重要研究方向和重大研究成果,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精神;定期组织举行站内学术交流座谈会,营造科研团队协作、学术民主、宽容失败、潜心研究的创新文化氛围,实现创新文化精神理念的不断凝练和内化,为创新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科研平台条件有待加强。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支持,观测站只能在有关科研项目的支持下,购置部分小型仪器设备。希望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在本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的指导下,扎实推进野外科研设施基础条件的提升及有关仪器设备的补充,进一步提升本观测站的科研设施装备水平。
(2)新学科建设方向有待加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巩固现有学科方向的基础上,需不断强化学科内容的创新,推进各方向的研究内容的不断发展。
四、“十三五”建设思路与建议
“十三五”期间,计划从以下5方面开展工作:①强化基础条件建设:不断完善观测站基础设施条件、购置一批开展根系研究、抗逆栽培技术的重要仪器设备,不断提升观测站开展科学研究的技术手段与方法,以完善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②拓展新学科方向,吸收利用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传统作物栽培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促进作物栽培学科的不断创新发展。③ 加强合作交流:选派一批科研素质高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到国外及学科群内其他单位进行培训,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④加强人才培养:不断吸收优秀青年人才充实实验站固定人员队伍,强化后继中青年人才培养,为观测站培养优秀的第二梯队人才;⑤管理机制创新:通过机制创新,不断完善试验站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新活力。
建议十三五期间尽快为观测站配置固定运转经费,以能够设置实验站专职人员,负责物联网维护、大型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等工作,增强为观测站科研人员开展共享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