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波,旱作农业研究所科研支部党员,副研究员,生防研究室主任,在读博士,专业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昆虫学会理事,河北省蔬菜学会理事。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旱作所生防研究室从事天敌昆虫和授粉昆虫规模化繁育及应用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在天敌昆虫规模化繁育工艺、高效寄主植物和中间饲料筛选、高效高密度繁育调控、机械化收集与分离、周年稳定繁育、产品质量控制、田间应用技术集成等方面获得关键突破。
一树立爱国奉献的价值观
王玉波出生于四川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忠厚老实,东拼西凑才勉强供完上大学,从小便深深地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参加工作后,不断励志,时常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勇攀科研高峰。在工作中,逐渐认识到:随着国家政策倡导和大众消费需求,生防技术正逐渐兴起。生防技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让作物从种植到收获阶段实行以虫治虫的生态调控措施,达到持续控制害虫、恢复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等效果。
在确定了生防技术研究方向后,在科学研究中,他就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遵循耐住寂寞、潜心研究,不求激进、只求进步,不求虚荣、只求创新的基本原则,深入科研一线,获取真实数据,18年来,多数节假日坚守工作岗位,春节回家团聚的次数屈指可数。只为使繁育的昆虫生长得更好,只为使实验研究不受节假日干扰,只为使获得的资料真实可靠。2017年,在部分基地,实现了全程不用杀虫农药,不用蘸花激素,产品达绿色、有机标准,得到种植户和消费者的充分认可。
二执着坚持和勇于创新相结合
他刚接任研究室主任职务时,研究室困难重重,周围多数人员持消极态度,甚至研究方向也面临动摇态势。面对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坚定信念,做好迎难而上的准备,只要对单位有益的事,就要硬着头皮去坚持,将困难当成难得的成长历练。然后是做好团队内部的协调工作,充分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通过从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分工、业绩归属、专利和论文署名等方面,坚持谁贡献大就以谁为主的原则,甚至主动让出一些主持申报项目和专利的机会,让每位成员均有机会,激发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工作中多争取领导的支持,多听取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的建议,以避免走过多的弯路。历经数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室终于从困境中走出来。并在之前的基础上,从繁育工艺改进、周年稳定繁殖、关键技术突破、产品质量控制、应用技术集成和推广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同类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创新成效显著。期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编制省级地方标准2项,参编专著2部;研发的“设施蔬菜系列天敌昆虫工厂化生产技术”,于2015年获河北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并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农广天地》栏目和河北日报均有报道。
三坚持实验研究与田间应用相结合
工作中通过与省植保植检总站和相关企业联合,抓住昆虫生产、技术集成、推广服务三个关键环节,形成了“订单生产+推广协调+技术服务”一体化的推广模式。在全省80多个蔬菜种植重点县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大规模示范,建立国家级示范基地2个、省级示范基地154个、市县级示范基地218个,累计推广面积160万亩以上。示范区不仅实现了产量提升、品质提升和防效提升,还减少了化学杀虫农药使用量50%,带动了产业发展。不仅如此,还在北京、天津、山西、陕西、新疆、甘肃、辽宁等20多个省(市、区)得到了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期间,集成“番茄熊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模式”1套,参编棚室番茄全程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1套(早春茬塑料大棚、冬春茬日光温室、秋冬茬日光温室、张承地区越夏大棚、秋延后塑料大棚和越冬一大茬日光温室);参加的“设施蔬菜熊蜂与天敌标准化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于2017年获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合作奖;参加的“熊(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项目,于2019年获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主要荣誉奖励
1.2015年,参加的“设施蔬菜系列天敌昆虫工厂化生产技术”项目,获河北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2.2017年,参加的“设施蔬菜熊蜂与天敌标准化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合作奖(第三完成人);
3.2019年,参加的“熊(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项目,获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